交腳靜坐,長壽之道

( 鄭清榮 者)

交腳靜坐是吾師汾陽氣功二十二代傳人郭曉晤晚年所傳的一項長壽妙法。入門方法,簡單易學。只要專心練習,持續不斷,很快就能達到神清氣爽,通體舒暢的感覺。願有緣人,多下功天,按步就班練習,早日證得「三昧真火,氣集丹田」的體驗。

一、靜坐的由來

靜坐,從何時開始?根據中華典籍的記載,大概可以推估出一個時間點。許多古書,如《老子》、《莊子》、《列子》、《大學》等著作,都約略談到靜坐的境界和方法。其中,以《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篇」,講得最精要。「上古天真篇」有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直指靜坐的精髓。此外《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則談到應用的層面。雖然扁鵲列傳夾雜著某些神話,但是,從中卻可知道春秋時代的扁鵲已經懂得看脈,已經能夠使用鉞石治病。

事實上,對於人體的經絡與穴竅的了解,就是老祖宗們從長期靜坐的體驗中發現的。吾師郭曉晤生前經常說道:「追根究底,必須在靜坐時打通全身的脈胳和穴竅,才能夠具備這些經絡知識;也必須再經過相當的時間,才能夠將經絡學發展並運用到診斷方面。由此可知,中國的靜坐在春秋時代已經發展到高峰。」

現在,一般人都以為只有佛教才講究「靜坐」。其實,中華文化的道家與儒家也非常講究靜坐,甚至作為練功的方法。

儒家的修養過程:「定、靜、安、慮、得。」就是從靜坐出發。《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此於至善。」目標非常高遠,但是,實際功夫,則從「定、靜、安、慮、得」方面著手,也就是所謂「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到了宋朝理學家(新儒家),已出現「靜坐」一詞,而且,作為做學問的基礎。從北宋五子周濂溪、邵康節、張載、二程,至南宋朱熹、陸象山,沒有一個人不講靜坐的。後來,明代袁了凡也曾寫了一本靜坐要訣的書,清朝曾國藩等人,也都有很高深的靜坐修養。吾師先祖唐代名將郭子儀一脈傳下來的「郭氏家訓」,亦將「靜坐」列為郭家子弟首要的修練功夫。可見,自古以來靜坐早已受到高度重親。

然而,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國人都以為西方科技才是真理。固有的優良傳統,很多都遭到鄙視與污蔑,靜坐就是其中之一,殊為可惜。

二、靜坐與氣功

交腳靜坐,是吾師郭曉晤綜合了各種靜坐法所創建出來的靜坐方法。吾師殷殷告誡,凡學習交腳靜坐的人,都有可能得到由生命中心直接發出極靈敏的效果。

換言之,交腳靜坐作為一種練功方法,透過日積月累的習練,可以將人體生命的潛能發揮出來,讓全身氣血通暢,達到身心靈都健康的目的。

此外,練功到一定程度之後,身體就能發出非常強烈的磁場,將這個磁場放射到病患的身上,也能增強患者的能量,達到治病的效果。

三、交腳靜坐的姿勢

1身體平坐在坐硬板椅上,雙小腿交叉(如圖1)或雙腳心相對(如圖2,即腳跟對腳跟,湧泉穴對湧泉穴),頭有懸空之意。
2下顎收斂,胸內含,身正直,不可左右歪斜。
3雙手掌平放於腿上,手心向下。
4舌抵上顎不動。
5閉目,內視下丹田(氣海穴)。

四、交腳靜坐的方向

靜坐練氣,以面對正南或正北方向最好。

五、交腳靜坐的時間與注意要點

交腳靜坐練功,一般以清晨最適宜。靜坐之前,不可以有劇烈的活動,不可飽脹,不可飲酒,不可太疲累,情緒要穩定,心平氣和,飲用適量開水,並解好大小便。此外,沐浴、受驚、飢餓、暴怒、房事之後,都不宜練功,否則反損元氣。

六、初學者如何開始習練

初學習者,先以練習一周為單元,每日擇時練習四至六次,每次二十分鐘或三十分鐘。坐時,一切念頭放空。一下子無法排除雜念時,可以默默「數數」代替之,即從一數到九,不斷重復。逐漸習慣靜坐之後,要逐漸延長修練的時程。最好,每天達到一個小時以上。

七、交腳靜坐的特點:

(1)直接由生命中心發生極靈敏的作用:交腳靜坐對於人體健康產生全面性的效果,達到消除宿疾與返老還童的功效。

(2)練法簡單,舒適自然:不必特別的姿式,只是讓生命中心自然發生作用,想學就會。只要掌握到「攝動歸靜」的要旨,就可以長坐不累,享受神遊太虛之妙。

(3)交腳靜坐最合乎坐穩的原理。交腳靜坐獨立於任何宗教之外,不涉及神秘。只要平心靜氣的坐穩,功到自然成。

(4)交腳靜坐時,上半身自然坐著,大腿與小腿大約成九十度,雙腿交叉(第一式)或腳心相對(第二式)均可,都不必盤腿,絕不影響血液流動,不像盤坐閩會有麻木不舒適的感覺。

總之,習練靜坐一段時間之後,自然而然便會與氣功修練結合在一起。詳言之,練功細而分之,包括兩個層次,即「練氣」與「練意」。而且,「練氣」與「練意」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有關聯。

古賢所謂「心息相依」、「意氣相隨」,指的大致如此。那就是通過意念導引,使內氣(真氣)和意念相結合,逐步達到「以意引氣」,「行氣通經」、「意到氣到」的境界。

當然,氣功修練者首要在於充實個人的內氣(真氣),並作為調動內氣的準備。其次,練氣過程中,也必須鍛練「練意」的功夫。「練意」指的就是以精神作用,調動體內的真氣(即導氣)。練意時,不僅離不開人的意念導引,還由於練意本身可使大腦高度入靜,有助於內氣聚集,並達到通經過脈的效果。(練氣、練意時最好有老師指導)

古人所謂「氣集丹田」,便是行氣通經達到極致的寫照之一。當「氣集丹田」時,在下丹田的位置,即下腹部(即氣海)會逐漸發熱,形成一團熱流,或形成一漲一縮的按摩感覺。這一團熱流也可能逐漸從下丹田分向左右腿移動,先到達大腿、膝蓋、小腿,最後,抵達雙腳底的湧泉穴,形成氣血會聚的集合點。此時,有一股泉水湧出的滲泌感。

其實,莊子早已說:「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眾人之息以喉。」「息以踵」,所指的就是每次呼吸,可以感覺到一股體內的真氣從百會,沿任脈直下氣海,通過達大腿、膝蓋、小腿,直抵湧泉穴,腳心頓時發熱、縮漲的這種感覺。事實上,莊子的話絕非臆測,而是體證的感言。凡練功有成的人都會有相同體驗。( 鄭清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