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顯邦
輪廻的梵文是samsāra,涅槃是nirvāņa。這兩個詞在佛教以前就存在。samsāra最早出現在吠陀,經過梵書、奧義書的時代,意義逐漸明確,指在業律規制下的一種生、死與再生的循環。後來,再加入倫理上的善惡觀念,認為善行與惡行會決定死後轉世的去向。在這種業報決定輪廻的思想下,輪廻變成一種束縛,解脫即是擺脫輪廻,是為涅槃。
不過,從字源上來看可以更深入了解一個重要概念的真正意義。samsāra的前綴是sam,意思是together;sāra= 字根sŗ(flow)+名詞尾綴a;所以,samsāra的意思是「共同流轉」(flowing together),事實上,在吠陀時,它就是這個意思而無業報轉生的含義(按:吠陀時代,人死後會依據功德轉生祖靈的世界)。共同流轉是什麼意思呢?人如果認為自己就是這個肉身,別無他物,那麼,他就如同自然界的其他存有物一様,只是種實物(fact),是經驗科學處理的對象,也因此必然受到經驗世界的法則所支配,與萬物共同流轉於經驗世界之中。這種靈魂完全沒有作用的無明狀態就是輪廻。肉身的細胞日日汱換,肉身所承載的意念思想時時不同,根本沒有一個固定的肉身可以代表自己;事實上,肉身根本不是自己,正如吠陀中所言:「你不是你」。一個人如果認識到肉身不是自己,那麼,他便有可能觸及靈魂的力量,最終發現內存的阿特曼(ātman,個別靈魂)才是真正的自已,如此,經驗世界的法則只能及於靈魂所依存的肉身,無法及於靈魂,亦即人不會受經驗法則規制而陷入共同流轉。雖困窮而心不久苦,雖重傷而心不長痛,雖臨死而心無恐懼,一切「去似橫空雁,來如日下霜」。這就是從輪廻解脫出來的狀態,亦即涅槃。人的肉身死後,自然不再受經驗世界法則所支配,此謂之「無餘依(無肉身)涅槃」;若生時即能臻涅槃之境,則謂之有餘依涅槃。
涅槃的梵文是nirvāņa。前綴nis是out,without;vāna有兩種構詞方式 ,一是vā(blow)+過去分詞尾綴na,一是vā+名詞尾綴ana。依前者,其義為「被吹滅」(to be blown out);依後者,其義為「滅,寂滅」(without blowing)。被吹滅者、寂滅,兩者之滅皆指生命火焰之止息,亦即對外界情緒反應的滅絕。如果用數論派的思想來說,就是做為精神原理的靈魂(puruşa)與做為物質原理的自性(prakŗti)兩者不互相反應。肉身既受經驗世界的物理法則所規制,靈魂若對肉身遭遇做出反應,即以肉身為「我」,陷入肉身的束縛中,此即輪廻,反之,則得解脫,即為涅槃。
古人的世界較為純淨,思想較為敏銳,不論在中國、印度、歐洲,皆有聖賢明確體認到無常的肉身之外,自己內在有一種永恆的力量。可惜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向上的,並不是趨向完整的,反之是趨向破碎的經驗世界,就像一個人的成長並不是走向無限與永生,而是走向思想的僵化與肉身的死亡。對經驗世界越涉入,我們越無力去掌握超越而內存的世界。我們漠視靈魂,卻依賴看、聽不到100公尺的視、聽覺,依賴把大部分經歷都忘記的記憶腦力。由於依賴感官與經驗世界,所以,緃然我們肯認有肉身之外的一種不朽的靈魂,但卻只能以經驗世界的概念去掌握,把它的不朽性想像成時空中世世轉生的連續性,並以經驗世界中的善惡概念去決定轉生的優劣。這就是一般有關業報轉生之輪廻觀的誤區所在。若相信此種業報輪迴觀,或可藉此得到安慰,但離涅槃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