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要有成,除勤無良方

王乾任
最近在讀《蔡瀾談倪匡》,除了佩服蔡瀾的文筆,可以如此白話典雅,但又搞笑親切,讓普羅大眾都能輕鬆接受外(看起來淺白的文章,其實很難寫),讀到書末一連好幾篇談倪匡的文章,提及倪匡的寫作生涯,赫然驚覺,想要成為好作家,真的是除了勤寫,別無良方。
倪匡說自己寫的第一篇文章叫《活埋》,投稿香港的《工商日報》,花了一下午寫的,起因是一群打零工的青年聚在一起看報,看到副刊裡有小說,倪匡說這種程度他也能寫,眾人不信,才提筆為文(當年倪匡剛從大陸逃難到香港,不願依親增加父母的麻煩,一個人窩在打零工處等工作上門)。沒想到初投稿就被錄取,得稿費九十元(時值一九五九年,打零工一天收入是兩塊九)。
後來就繼續寫,到處投稿,不論有無稿酬都照寫,寫一陣子之後,有家沒稿酬的《真相》不好意思,便找倪匡來上班,一個月一百三十塊港幣。到報社後不久,司馬翎的連載武俠小說斷稿,老闆陸海安問他能不能寫,倪匡就接了下來,寫了一星期,後來司馬翎又回來,又繼續寫。沒多久之後司馬翎說不想寫了,於是倪匡便接手將那部小說續完。當時小說每天得見報兩千字(稿費是一千字三塊錢)。當時,倪匡手邊還兼寫沒稿酬的影評(說是自己興趣)。
因為寫影評認識了張徹,張徹將董千里介紹給倪匡,剛好董千里和倪匡一樣都是上海人,就叫倪匡給他當時編的《武俠與歷史》寫武俠小說(以筆名岳川撰稿)此外,當時倪匡還在《工商日報》上寫專欄,每天一篇千字文(稿費八塊/千字)。
由於《武俠與歷史》是《明報》的,於是便認識了金庸。金庸挖了倪匡進《明報》,給月薪六百三十塊,還另外讓倪匡在《明報》供稿,寫兩千字(天)的武俠小說(《南明潛隆傳》,稿費十元╱千字)。
直到此時,倪匡寫的多是專欄、武俠與評論,還沒觸及科幻小說。是有一次,金庸和倪匡在談,倪匡認為《明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就夠了,一天副刊連載兩套武俠太多(且倪匡自認武俠寫不過金庸),認為武俠寫古代,不如另外一個連載寫現代,於是便弄了一個主角衛斯理出來,開始了倪匡的科幻小說衛斯里系列。
倪匡在《明報》寫出名後,各方邀約不斷,金庸也沒擋著倪匡不准他接外面的報刊稿件寫,倪匡說,最忙的時候,每天有十二篇連載小說要寫,另外還有四五個專欄。倪匡說自己是快筆,一小時可寫五百字稿紙十一張,一天寫三個多小時,可以寫一萬兩千字,總共寫了三十年,出版武俠小說數百本,《原振俠》系列九十餘本,產量驚人。
不過,倪匡的本事還不只如此,除了在報刊寫連載與專欄外,還接寫電影劇本。一九七○年代是港台電影高峰期,每天都有人捧著錢追著倪匡請他寫劇本,據蔡瀾說,光香港有開拍上映的就高達260部,若加上沒開拍但寫好的,還有替台灣導演寫的,總計超過四百部劇本。倪匡的劇本從一本五千港幣開始寫,到後來一本得要六、七萬港幣。
更叫人吃驚的是,倪匡不只自己能寫,妹妹亦舒也是多產作家,散文集出了一百多本,小說也超過三百本,週週在《妹妹》和《明周》上連載,不曾斷稿,寫作量也相當驚人。
其實,不只倪匡,其他作家都是天天寫,產量驚人的寫手。像倪匡的好友蔡瀾,中年以後才開始寫,至今也出書破百本。村上春樹三十而立寫出聽風的歌入行成為全職作家,雖然四年才寫作一部長篇,但短篇、散文與翻譯無數,出版量也相當驚人。還有史蒂芬‧金、金庸、柏楊等等無數作家,都是天天乖乖的坐在書桌前寫稿,不寫上三小時數千字不休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著,才能擁有今天的地位。
我認為,無論會不會被退稿,無論有沒有稿酬可領,無論能不能大賣,無論市場/評論喜不喜歡,都一直堅持寫下去的人(而不是能得多少大獎,能被多少人追捧),才是真正的作家。